【导语】通往未来之路,谁?什么样的公司?会走得更快?走得更远? “2015网易未来科技峰会”将在8月6日举行,探讨互联网和实业融合的未来之旅,以及未来的新模式新物种。在大会举办前夕,网易科技推出“互联网x time”系列重磅人物专访,独家采访了十大领域最具有未来感的企业家和投资人,解读通往未来之路。(点击进入未来科技峰会专题)
继大疆创始人汪滔、华大基因董事王俊、star vc创始人任泉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、努比亚ceo里强的独家采访后,今天推出总裁柳青的采访。
文/贺树龙 杨霞清
在合并之后的半年时间里,滴滴快的的发展速度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吃惊。7月,滴滴快的对外宣布已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,有消息称其整体估值已达150亿美元。向前追溯,这家公司的历史仅有三年时间。用三年时间,打造出一个如此规模的企业,不得不说滴滴快的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和出行行业结合的最大机遇。
并且,滴滴快的仍处在急速上升阶段,甚至有人预测它将成为下一个bat级别的企业。让这个预测看起来并不离谱的是滴滴快的业务的扩张节奏。只用了半年时间,滴滴快的的业务就从过去的打车、专车扩张到了快车、顺风车、代驾、巴士等领域。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表示,滴滴最终要成为一站式出行平台,只要是有用户需求的业务,滴滴未来就可能去做,比如城际出行,以及航班出行。
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。滴滴快的从诞生的第一天起,就因为涉及到复杂交错的利益而饱受争议。政府对滴滴快的的监管和执法从未停止,出租车群体的不满和对抗也似乎愈演愈烈,而在各个业务的细分领域,滴滴快的的对手大有人在,这些创业公司纷纷抱怨:滴滴快的就像是出行领域的小米,凭借强大的资本能力横扫对手,成为了小创业者的噩梦。
滴滴快的未来究竟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?它会做什么?不会做什么?滴滴快的又将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挑战?带着这些疑问,网易科技专访了柳青。
定位一站式出行平台
柳青,2014年加入滴滴公司,在此之前柳青是高盛亚太区的董事总经理。2015年2月4日,柳青出任滴滴公司总裁。对于滴滴快的之所以能够获得2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,有着深厚投行经验的柳青认为,原因有三点:
首先,投资人看行业。滴滴快的所属的出行行业,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最紧密,有着高频的刚需,且处在成长期;其次,投资人会看被投资企业的行业地位。经过三年积累,特别是在双方合并后,滴滴快的已经在整个出行行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;第三,投资人会看团队。尤其在业务的可拓展性特别强的情况下,投资人会关心团队能不能把企业带到更远的地方去。柳青认为,滴滴快的团队对用户需求和市场的理解非常到位,执行力也很强。
而在拿到本轮融资之后,滴滴快的的账上已经拥有35亿美元的资金。柳青表示,这笔资金的用途只有一个,那就是——让人们出行的效率更高。“我们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情,很多人可能未必理解得很充分,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做的过程中去思考。滴滴快的最开始做打车软件,做着做着我们发现,其实真正的需求在整个大的出行市场。”
按照滴滴的估算,中国城镇人口大概有8亿,其中3000万人会选择打车出行,专车的潜在市场有2000万用户,公交大约2亿,自驾1.5亿。有大量多样化需求并未得到满足,这正是滴滴进军快车、代驾、顺风车、巴士等业务的初衷。
“很多人觉得我们什么都想做,其实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围绕用户体验。”柳青表示,“不是说我觉得我要做这个我就做,其实是从下往上推,我们要求所有的产品经理、技术人员、营销人员去实地看大家的需求在哪里。”
至于未来滴滴还会做什么,柳青表示,管理层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”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,不管人们做什么,都需要从a点到b点。”柳青表示,有大量的市场机会在等待滴滴快的,这其中包括城际出行和航班出行。滴滴最终希望成为一个一站式出行平台,在后端整合绝大部分的运力,在前端给乘客推送最合适的出行方式。“你下楼,说句话,车就来了,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。”
对于滴滴来说,整合越多的运力意味着自身的价值越大,但对于在各个细分业务线的竞争对手来说,滴滴却是他们的噩梦。每当滴滴进入一个新领域,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就会遭受生存挑战。柳青认为,滴滴不会什么都要自己做,“其实今天我们也在想,只要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用户需求,能够找到九游会国际娱乐的合作伙伴,一起去满足也很好。很多东西之所以自己一定要做,就是因为我们发现,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做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。”
在她看来,就像阿里虽大,但在细分领域照样有京东、唯品会、聚美优品等不同定位的竞争者一样,在滴滴的各个业务线上也永远有竞争。
监管和竞争挑战并存
就像2012年打车软件刚刚兴起就遭到地方政府和出租车公司封杀一样,专车、快车,甚至顺风车等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也同样深处政策的漩涡之中。因为法律法规的滞后,这些创新的出行方式按照现有的规定只能被判定为“黑车”,包括北京、上海等地的交通执法人员在抓到专车、快车司机之后,都会进行扣车,并处以上万元的罚款。这让在滴滴平台上提供服务的司机们提心吊胆而又无可奈何。
柳青认为,和政府保持好的沟通的前提是理解监管者的需求。在她看来,首先,政府会关心出行的安全性,毕竟专车安全事件时有发生,在这一点上,滴滴可以通过信息备案、提供保险、实时监控等方式保证用车安全;其次,政府关心新旧业态的兼容性,专车、快车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很明显,但柳青认为,它们之间经过调控完全可以很好地并存;第三,政府更关心整体出行效率的提升,滴滴旗下的一些产品,比如顺风车就很好地提高了交通效率,这是滴滴和政府保持良好沟通的契机。
而在出租车的问题上,滴滴的态度一直很明确。“我们从出租车业务起家,出租车业务是我们的平台的根。所以我们从来不是说要颠覆出租车,而是要帮助出租车行业进步的,希望帮助司机提高效率提高收入。而且,从政府的角度来讲,出租车群体利益受损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。”
“我们现在在思考,怎么让出租车跟快车、专车并存的问题。”柳青说,“其实今天中国各地的政府领导也还是很有前瞻性的,他们在思考的问题是:如何保证一个城市十年、二十年的竞争力?交通就是效率,官员也好、学者也好,他们对技术变革交通的希望特别迫切。在这一点上,滴滴可以一起来做很多事。”
柳青总结道:“我们更相信’温和改革’吧。”
当然,除了监管,滴滴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与uber之间的竞争。
“在任何商业领域,永远都会有竞争,首先,我们要真心地感谢竞争对手。”柳青表示,出行领域市场很大,容得下足够多的选手。
竞争让一个企业更能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。在柳青看来,滴滴的优势在于产品更本土、更接地气,出行大数据的积累可以帮助持续改进用户体验,而在团队层面,扎根中国的滴滴团队在业务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。
当然,uber的营销、融资能力也让柳青很钦佩,但柳青认为,在这些方面他们与uber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。
团队在“脱胎换骨”
“变化?总体感觉就是越来越找到状态吧,越来越’入戏’。”谈到从投行投身滴滴一年多以来的变化,柳青这样脱口而出,“原来做投行,多少有些顾问的身份在里面,更多的是给人家出谋划策。当你到了企业里面,一切都要当仁不让,有一些舍我其谁的意思。因为在企业里面每一个岗位都非常核心、非常重要,你如果在这个岗位上只是一个顾问和军师的作用,其实很难找到状态。所以,需要更勇敢一些,接受挑战。”
刚加入滴滴的时候,柳青内心很忐忑,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。但经过一年的历练,如今的她“可以很自然的说,我是一个很草根的创业者,而且我也很以此为荣。”当然,柳青要感谢滴滴快的ceo程维,“他确实帮到我很多,作为一个高管,要到一个地方落地,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方方面面的想法、关系要处理,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带你入门,而且给予你非常多的支持和引导,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。”
柳青和程维的办公室之间只隔了一层玻璃,玻璃的上面是相通的。“所以我们俩效率就很高,他开会的时候,我不用在里面也能听,我开会的时候,他也能听,同时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。”柳青说,现在他们两人的状态就像“二合一”,很多东西共同决策。
当然,有一些新的业务程维带的比较多一点,但有时候又很不确定。“我们倆是经常错位的,因为这个公司发展的速度非常非常的快,需要高度变异的这种集体。我们的架构变化很大,滴滴有一个核心的文化叫“拥抱变化”,每一个人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。原来可能是做出租车的同学,今天就去做了专车,明天就去做了顺风车。可能一个产品经理,后来去做了服务,所以大家的角色都在不停地变化。我也是在接受不同的考验。”
经过这些变化,柳青认为,团队已“脱胎换骨”,这是最让她开心的事情。但作为一切业务的基础,团队的变革永远没有尽头,“我会花很多时间思考在人的层面的问题,比如怎么样能够把每个人放到适合他的岗位。我们不是投资一个人的过去,而是投资一个人的未来。”
对于人才的问题,程维的说法则是:“不是因为你是谁我们才让你做这件事,而是因为你做了这件事,你就可以变成谁。”
“其实做一家了不起的企业,有一点非常重要,就是怎么能让员工真心觉得——这是一家值得我自己骄傲的企业,我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。我是在滴滴找到归属感的,所以我也很希望所有的人都在这里面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。”柳青说。
就像刚刚兴起、远未到达鼎盛的移动出行行业一样,滴滴团队的磨砺也刚刚开始,而未来,是未知的。